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表达对逝去亲友的哀思。
首先,诗的开头“春风百花发”,描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百花盛开,生机勃勃。接着,“露挽九原归”则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感,因为这里的“九原”指的是墓地,暗示了逝者已经离开人世。
接下来,“白马悲鸣驻”和“黄鹂下上飞”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前者可能是指一匹白马在春天里哀鸣,后者则是黄鹂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哀伤情绪。
然后,“垄边新柏盛”和“门外吊人稀”两句则转向了墓地的场景。新柏树生长旺盛,而门外却很少有人前来吊唁,这反映了人们对逝去亲友的冷漠态度。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人情冷暖的感慨。
最后,“独见东床客,攀车泪湿衣”这两句则回到了诗人自己,他独自来到墓地,看到东床客人(可能是逝者的子女)悲痛欲绝,不禁也泪水盈眶。这体现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于人情冷暖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亲友的哀思。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深刻认识。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