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禅林生活的生动画面,核心是调侃寺院里的"学术派"和"实干派"的区别。
前两句说首座和尚(寺院高僧)虽然精通佛经(大藏经),能分辨汉语和胡语版本,但这只是理论功夫。"人天眼"本是赞美之词,这里却暗指他只会用学术眼光看佛经。就像现在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却不会实际运用。
后两句更有意思:七百个普通僧人(衲僧)看似粗鲁地"吞佛祖",其实是用行动实践佛法。他们不像首座那样纠结经文字句,而是直接把佛理消化吸收。最后灵山(代指修行圣地)反而更欢迎这些看似"闲散"的真修行人。
全诗的精髓在于:真正的修行不在咬文嚼字,而在把智慧融入生活。作者用"吞佛祖"这种夸张又接地气的说法,打破了人们对修行的刻板印象,告诉我们:放下书本教条、踏实生活的人,反而更接近禅的真谛。就像现在说"读书不如践行"的道理,既深刻又充满生活气息。
释普济
释普济,俗姓张,清流(今属福建)人。住县北归仁里狮子岩,好赌博饮酒。理宗嘉熙间卒。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