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偈子用牧童放牛的场景,暗喻修行悟道的境界,充满禅意和童趣。
前两句"牧童真可乐,摘草吹画角"描绘了一个快乐的牧童形象。他随手摘草叶就能当号角吹,暗示修行不必拘泥形式,随处可得自在之乐。这里的"画角"不是真乐器,而是随手可得的草叶,体现随性自然的禅意。
后两句"撒手抚牛身,鼻孔难措索"更有深意。"撒手"表面是放开缰绳,实则暗指放下执念;"抚牛身"看似在安抚牛,实则是与自性(本性)相处的状态。最妙的是"鼻孔难措索",字面是说牛鼻子摸不着(因为牛在自由走动),实则比喻真如自性难以用思维揣度,就像自由活动的牛,它的鼻孔(喻指佛性)不是靠强行控制就能把握的。
全诗通过四个动态画面,把深奥的禅理藏在生活场景中:真正的修行不是刻意为之,而要像牧童那样,在看似平常的放牛过程中,体会无拘无束的自在境界。牛象征人的妄念,不必强力控制,懂得与之和谐相处,反而能见本性。这种将哲理融入日常的写法,正是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生动体现。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