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歌

秦筝不断诉离愁,河影参差碧月流。
雁柱促声翻乐府,鹍弦催滚入凉州。
当时泪落萧关戍,此夜悲添楚客秋。
一夕吴吟生白发,长安信美亦难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在秋夜听筝时触发的浓浓乡愁。全诗以音乐为线索,将眼前景、心中情巧妙串联。

开篇用"秦筝"的乐声引出离愁,月光下的河面波光粼粼,就像流动的碧玉,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三四句生动描写演奏场景:快速拨动的筝弦仿佛在改写乐谱,激昂的旋律直指边塞名曲《凉州》。这里用"雁柱"(筝弦支点)、"鹍弦"(坚韧的弦)等乐器部件代指音乐,既专业又形象。

五六句时空交错:当年在萧关戍边时落泪,今夜在异乡的秋风中更添悲伤。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听着江南小调(吴吟),竟愁白了头发,即便繁华如长安,也留不住思乡的游子。全诗通过音乐这个"情感触发器",把戍边之苦、羁旅之愁、岁月之叹层层递进,最终落在所有游子共通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惆怅上。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