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六舟僧达受沧浪亭

古树斜阳袅古藤,名贤别墅住名僧。
画苔绮院莺新宅,佛社青莲我旧朋。
花柳春光初地转,寂寥琴语夜天澄。
上修不借清钟课,贝叶钞诗满带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寺僧居的宁静画面,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趣。前两句用"古树""古藤""名贤""名僧"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斜阳下,古老的树木和藤蔓随风轻摆,名士的旧宅如今住着高僧,古今交融,意境悠远。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僧居环境:画着苔痕的精致院落是黄莺的新家,佛寺中的青莲像是诗人的老朋友。这里春光烂漫,花柳摇曳,夜晚琴声悠扬,天空澄澈。诗人用"莺新宅""我旧朋"这样拟人化的表达,让景物变得亲切生动,也暗示自己与这方净土的深厚缘分。

最后两句写僧人的修行生活:他们不靠晨钟暮鼓的常规功课来修行,而是沉浸在抄写佛经和诗歌的雅趣中。"贝叶"指佛经,"带幐"是装书的袋子,这两个细节展现了僧人将修行与文艺结合的生活状态,透露出超脱世俗的文人禅意。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古树、斜阳、佛寺、琴声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淡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清净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友人修行生活的赞美,更暗含着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