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信道所藏李元素淮山清晓图
长淮宛转淮山麓,浩荡淮光酿山绿。侧峰横岭巧连延,直自钟山彻浮玉。
晓来烟霭与风尘,面目参差未是真。中宵沆瀣一濯洗,突兀了观清净身。
阳乌飞出扶桑路,却拂群阴披宿雾。朝晖千丈卧长虹,曙色半岩横匹素。
须臾溪壑渐分明,怪底悬崖化赤城。风传粥板僧定出,露湿野巢鹤梦惊。
玄晖旧笔绝俗韵,元素豪夺紫泥印。秖今元素入穷泉,惜哉一代风流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淮山美景的画卷,通过生动的自然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灵性。
开头用"长淮宛转""浩荡淮光"勾勒出淮河蜿蜒流淌、水光山色交融的宏大背景。山峰连绵起伏,从钟山一直延伸到浮玉山,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长卷。
随后描写黎明时分的朦胧美:晨雾中的山景若隐若现,直到夜露洗净尘埃,山的真容才豁然清晰。这里用拟人手法,把山比作一个洗去尘垢后显露真容的"清净身"。
日出景象尤为壮观:太阳如金乌飞出,驱散阴霾;朝霞如千丈长虹横卧,又如白练悬挂山崖。短短时间内,溪谷渐明,悬崖在阳光下变成赤红色,仿佛神话中的赤城山。
最后转入人文气息:寺院晨钟响起,僧人开始早课;露水打湿鸟巢,惊醒熟睡的鹤。结尾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感叹当年作画者李元素已逝,一代风流终成绝响。
全诗以时间为线,从黎明前的朦胧到日出后的明丽,既有泼墨山水的大气磅礴,又有工笔花鸟的细腻生动,更在结尾处注入深沉的人生感慨,使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