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梦还家侍亲

喜著莱衣侍越吟,觉来犹未脱朝簪。
五更霜月到家梦,十载风尘为客心。
山远秭归啼更苦,海乾精卫恨犹深。
几时万斛潺湲泪,尽洒坟前柏树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在腊月寒冬里梦见自己回家陪伴父母的场景,醒来后倍感思念与愧疚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写梦中场景:诗人欢喜地穿着彩衣(古时孝顺父母穿的衣裳)在父母身边吟诗,醒来却发现还戴着官帽(暗示仍在异地为官)。这里用"喜"和"觉来"的对比,突出梦与现实的反差。

中间四句是情感核心:五更天(凌晨)的寒霜冷月里,他梦到回家,十年风尘仆仆的游子之心充满思念。"秭归"(杜鹃鸟)在远山悲啼,"精卫"(填海的鸟)的恨意未消,这两个典故都在说:就像杜鹃啼血、精卫填海一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能尽孝的遗憾永远无法平息。

最后两句最催泪:什么时候才能让积攒多年的泪水(万斛是夸张说法),尽情洒在父母坟前的柏树林呢?这里暗示父母可能已经离世,"坟前"二字让全诗情感达到顶点——原来梦中侍奉的父母早已不在,这份孝心永远无法实现了。

全诗妙在用"梦"这个载体,把游子思亲的永恒主题写得既温暖又残酷。梦中越欢喜,醒来越痛苦;思念越深沉,遗憾越刻骨。特别是最后揭开"父母已逝"的真相,让前面温馨的梦境瞬间变成一把扎心的刀,这种情感转折非常打动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