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

东海神山有神树,神荼郁垒为其主。阅领众鬼辄执之,持饲千年白额虎。

祓除不祥信有徵,轩辕法象非无取。爰从度索伐桃枝,削版成符制度古。

寸长则六方则三,如法书文色配五。或描苇叶象蕃鲜,或绘人形振威怒。

锡名仙木祝长生,岁杪纷纷家著户。后来图画失真意,直作门神忘初祖。

冠裳介胄总矜严,两两成行备文武。魑魅争先不敢窥,静镇双扉劳御侮。

绿章愿奏策勋词,户牖侯封应及汝。纵能金印肘后垂,生面凌烟常快睹。

退归拟学笑东坡,何惜扫门羞哙伍。年年迁次让新官,名位依然守铨叙。

所嗟古制复已难,云掩绥山不知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中国古代"桃符"的来历和演变,用生动的神话故事和日常习俗,展现了传统文化中驱邪祈福的智慧。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神话起源(前8句): - 开头用东海神山上的桃树神话引入,说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用桃枝抓鬼喂老虎,这是桃木能驱邪的由来。 - 黄帝时代人们效仿这个传说,砍桃枝做成桃符(类似现在的春联雏形),尺寸颜色都有讲究,有的画芦苇象征生机,有的画神像显示威严。

2. 习俗演变(中间12句): - 后来桃符逐渐变成门神画,武将造型威风凛凛,成对贴在门上震慑妖邪。 - 诗人调侃说这些门神就像立了战功的将军,虽然威风但失去了最初桃符的本意。

3. 文化感叹(最后6句): - 诗人惋惜古老传统逐渐消失,就像传说中的仙山(绥山)被云雾遮住一样难以追寻。 - 通过新旧习俗对比,表达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感慨。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把桃符的演变讲得像故事一样有趣,从神话到现实层层递进 2. 用"门神像将军受封"这种拟人化描写,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3. 结尾的感慨引发思考: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丢失一些美好的传统?

就像现在过年时,很多人直接买印刷的春联,可能不知道最早人们是用桃木板上写字的,这首诗正是带我们重温了这种文化记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