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以北书所见

青城叹靡尽,赤子惨莫舒。
变属经年后,感深弥似初。
当时遭祸乱,今日见丘墟。
老稚鲜存活,门庭概破除。
孑遗无日过,所在餐风居。
待妇何从馈,盼儿倚孰闾。
行来百步内,坐少三未储。
痛定重思及,愁深谁与抒。
出汤早蹈火,后篦愈前梳。
流血满天地,积戈遍车书。
巢林徒有燕,穴地已无鱼。
丧亡今若此,诛敛竟何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百姓的悲惨生活,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触目惊心的灾难现场
诗中用"老稚鲜存活""门庭概破除"等白描手法,像镜头一样展现战后惨状:老人孩子几乎死绝,房屋全成废墟。幸存者只能"餐风居"(露天吃饭睡觉),连坐的凳子都凑不齐三把。最揪心的是"待妇何从馈"(等不到妻子送饭)、"盼儿倚孰闾"(盼不到儿子回家)的细节,把普通家庭的破碎写得令人心碎。

2. 层层递进的情感爆发
诗人先用"青城叹靡尽"定下悲凉基调,接着用"痛定重思及"展现痛苦的后劲——灾难过去越久,回忆反而越清晰。最后"愁深谁与抒"的呐喊,把个人悲痛升华为时代之问:这样的苦难到底是谁造成的?

3. 充满讽刺的社会现实
"出汤早蹈火"(刚逃出沸水又跳进火坑)、"后篦愈前梳"(后来的搜刮比之前更狠)等比喻,揭露统治者变本加厉的剥削。最震撼的是结尾反问:百姓都死光了(巢林徒有燕),你们搜刮来的财富还有什么用?这种质问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全诗像一部纪实短片,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滴着血泪。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苦难不需要修饰,真实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