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静谧的山水画卷,通过自然景物传递出超脱淡然的心境。
前两句"物藏天意逸,秋去客心平"是说:大自然中隐藏着超逸的天意,随着秋天离去,旅人的心也归于平静。这里用"天意"暗示自然规律,用"客心"代指漂泊者的心境。
中间四句展现了一幅开阔的山水图景:突然觉得山海变得辽阔,萧瑟的秋声都消失了。寂静的树林守护着梦境,西沉的太阳也不妨碍这份情致。"蠲"字用得巧妙,意思是"免除",形象地写出烦恼消散的感觉。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一只小鸟在巢中鸣叫。"查查"是模仿鸟叫声的拟声词,作者似乎在问:你的窝明明好好的,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叫呢?这个结尾很生活化,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灵动,也暗示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与关怀。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静中有动"。表面写秋日山林的宁静,但"转觉""鸣叫"等词又让画面活了起来。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种"与自然对话"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