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原本计划从德安去庐山游玩,但因为突然有公事要去省城,导致行程泡汤的遗憾心情。
全诗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1. 开头两句是回忆——"记得以前在南康郡的时候,我曾经去庐山朝圣过"。用"拜"字把庐山拟人化,显得特别亲切。
2. 中间四句是快乐回忆——当时在瀑布泉水中洗帽带(古人表示高洁的行为),在石耳峰听到自己的笑声回荡。正准备再去好好玩一趟,结果被乱七八糟的公务耽误了。
3. 最后两句是无奈感叹——明明离庐山这么近("一舍"是三十里),却只能空手而归,这种遗憾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诗的魅力在于:
- 用"濯缨""长笑"四个字就画出逍遥自在的游玩画面
- "正拟...其如..."的转折特别自然,把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郁闷写得生动
- 结尾"空返欲何云"那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让读者都能共情他的遗憾
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说:"庐山就在眼前却去不成,烦人的工作!"只不过古人说得更含蓄优美。全诗把"近在咫尺却不能至"的抓狂感,用云淡风轻的语气表达出来,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