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叫汪中的读书人,性格狂放不羁,充满矛盾魅力。
前两句说他虽然学问好(明经是古代通晓经书的称号),但不敢去考科举(随车试大廷指参加科举考试)。这里暗含讽刺——明明有才学却不愿走仕途正路。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描写他的外貌和傲气:眼睛像毒蜂般锐利像楚国令尹子文,又自夸才华超过三国隐士管宁。这种夸张对比凸显他自负的性格。
五六句写他两个怪癖:爱读佛经却反对佛教,常吃劣质丹药想长生不老。这种矛盾行为显示他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
最后两句最精彩:喝醉后居然写文章赞美大盗盗跖(东陵蹠),还把文章写在屏风上。用"狐父之盗"的典故(传说中劫富济贫的盗贼),暗示他骨子里有反抗正统的侠义精神。
全诗通过"不敢考科举""自夸才华""矛盾癖好""赞美盗贼"等细节,活画出一个有才学但桀骜不驯、充满反叛精神的文人形象。表面写他种种怪诞行为,实则欣赏这种不肯随波逐流的真性情。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