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日本僧人远渡重洋来大唐求法的场景,暗含对禅宗悟道的深刻思考。
前两句用"孤帆绝海"的壮阔画面,表现僧人跨越险阻的求法决心。"铁山摧"的夸张比喻,暗示求法过程中需要破除的顽固执念。后两句笔锋一转,指出虽然大唐是佛法兴盛之地,但真正的智慧不在外求,而在于打开自己的"己眼"——即内在的觉悟之眼。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递进:先是远道而来的艰辛,再是破除执着的震撼,最后点明求法的真谛在于自我觉醒。诗人用航海、铁山等具体意象,把抽象的禅理变得生动可感,提醒我们真正的知识不在他处,而在每个人本自具足的觉性之中。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