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刘武穆祠
将军节制趋东京,正值北军初败盟。
妖风半道拔主帐,投箸急起驱兼程。
铁浮图来骤如雨,一军仓皇夜叉舞。
却行一步辜国恩,女儿磨刀男负土。
云愁天黑雷电惊,一百小儿吹嘂声。
白袍太子齿欲裂,索靴上马来趱城。
长虹五道饮河下,肉山自来填旷野。
平时人欺八字军,今日乃破拐子马。
危城决捷百出奇,姓名奚止惊儿啼。
不教长驱得留镇,边马谁敢窥淮西。
柘皋瓜步战未已,力疾犹闻拍刀起。
中兴宿将更何人,气尽都亭看北使。
悲风萧萧颍水湄,魂来战处神鸦随。
莫伤老去壮心负,鄂国英雄更可悲。
妖风半道拔主帐,投箸急起驱兼程。
铁浮图来骤如雨,一军仓皇夜叉舞。
却行一步辜国恩,女儿磨刀男负土。
云愁天黑雷电惊,一百小儿吹嘂声。
白袍太子齿欲裂,索靴上马来趱城。
长虹五道饮河下,肉山自来填旷野。
平时人欺八字军,今日乃破拐子马。
危城决捷百出奇,姓名奚止惊儿啼。
不教长驱得留镇,边马谁敢窥淮西。
柘皋瓜步战未已,力疾犹闻拍刀起。
中兴宿将更何人,气尽都亭看北使。
悲风萧萧颍水湄,魂来战处神鸦随。
莫伤老去壮心负,鄂国英雄更可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死后追封武穆)的故事,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第一部分:紧急军情(前四句)
写刘锜接到军令火速赶往东京(开封),正遇上金兵撕毁和约。行军途中突然遭遇狂风掀翻主帅营帐,他扔下筷子立即带兵急行军。这里用"投箸急起"的细节,生动表现将领的果断。
第二部分:战场厮杀(中间十二句)
用电影般的镜头描写战斗:
- "铁浮图"(金军重甲骑兵)像暴雨般袭来,宋军起初慌乱得像夜叉跳舞
- 士兵们背土筑城,连妇女都磨刀参战,展现全民抗敌
- 雷雨交加中,百名孩童吹响号角助威("吹嘂声")
- 刘锜愤怒得牙齿咬裂("齿欲裂"),穿靴上马亲自督战
- 用"长虹饮河""肉山填野"的夸张比喻,描写惨烈厮杀
- 提到刘锜带领的"八字军"(脸上刺字的部队)平时被人嘲笑,却在此战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
第三部分:战后影响(随后六句)
写刘锜守住危城,威震敌胆,使得金兵不敢进犯淮西。即便在柘皋、瓜步后续战役中带病作战,仍拍刀而起。用"中兴宿将"突出他是南宋少有的抗金名将。
结尾抒情(最后四句)
在颍水边萧瑟秋风中,想象将军英魂归来,有乌鸦相随(传统意象)。最后用对比手法:虽然刘锜年老壮志未酬令人伤感,但比起岳飞(鄂国英雄)的冤死,还算幸运。
诗词魅力在于:
1. 像战争纪录片,有狂风、雷电、号角、马蹄声的立体音效
2. 用"扔筷子""咬牙齿"等生活化细节塑造鲜活将领形象
3. 通过"妇女磨刀""孩童吹号"展现军民同心
4. 结尾的历史对比,加深了英雄悲剧的厚重感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