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和隐居之志。
开篇"茫茫南国遍旌旗"用广阔视野展现战火蔓延的景象,军队旗帜插遍南方,暗示社会动荡。"九日明朝有所思"点明重阳时节,这个传统登高怀远的日子让诗人思绪万千。
中间四句通过两位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处境:陶渊明晚年用干支纪年表示不承认新朝,屈原在生日写下忧国之思。诗人借古喻今,用"鱼龙寂寞"形容有志之士被迫沉默,用"豺虎从衡"比喻恶人当道、世道险恶。秋江的空阔和客路的危险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
最后两句表明心迹:与其在乱世中挣扎,不如归隐深山,与白云为伴,在群山深处搭建茅屋过清净生活。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逃避,也体现了保持气节的精神追求。
全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紧密结合,既有对时局的忧虑,又有洁身自好的决心,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典型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乱世中的共同心态。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