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奔波在外、思念家乡的游子形象,语言朴实却充满情感张力。
前两句写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主人公在追逐富贵的路上梦想破灭("奔忙梦落"),最终回到简陋住所("蘧庐"是草屋),却仍眷恋着家乡灌城。这种对比生动展现了人生追求的无奈。
中间四句用生活细节传递复杂情感:醉后坐在石上看新月,无家可归只能追着浮云吟诗——这两个画面既浪漫又心酸。缝衣针线暗示母亲留下的温暖("母线"),而公山晚景中的战鼓声("晚阵鸣")又透着乱世的肃杀。这些意象交织出漂泊者矛盾的心理状态。
最后两句给出解决方案:借酒消愁,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邻居的酒香成为精神慰藉,想学陶渊明种松菊的念头,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日常景物与典故的巧妙结合,把游子思乡、仕途失意、向往归隐等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