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四 关塞

红柳铺空暗。枉横笛、玉关高处,路迷难辨。倒影龙沙天万里,无数离人古怨。

偏马后、桃花似电。今夕长城还有月,问可能、照得春闺见。

又过了,几声雁。

军门夜午催传箭。暖边庭、射雕小猎,椎牛高宴。帐外刀光疑斫阵,却是星河自澹。

已寒得、一灯都战。休怪健儿头白早,便燕支、山色如今换。

闲坐把,铁衣绽。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边关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充满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上片写边塞风光。开头用"红柳铺空暗"勾勒出荒凉的边关景象,将士们在玉门关高处吹笛,却因风沙迷路难辨方向。"倒影龙沙"展现大漠的辽阔,引发无数离人的哀怨。突然出现的桃花如闪电般转瞬即逝,暗示边关春色短暂。望着长城上的月亮,将士们不禁思念家乡的妻子,但只能听见孤雁飞过的声音。

下片写军营生活。半夜军营传令备战,白天却在边关打猎设宴,看似豪迈的生活背后暗藏危机。帐外刀光闪烁让人误以为要作战,其实只是星光映照。寒夜中连灯火都在颤抖,极写边关的苦寒。最后几句最为动人:不要怪士兵们早生白发,就连燕支山(象征边关)的颜色都已改变(暗示长期戍边)。将士们闲坐时,只能无聊地缝补铁甲衣,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全词通过边关风物与军营生活的对比,既写出了将士们的豪迈,更道出了他们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苦。最后缝补铁甲的细节,尤其能引发读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