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汉代学者扬雄(字子云)的故事,核心在探讨学问与功名的关系。
前四句说扬雄关起门来专心做学问,并不是为了博取"雕虫小技"的虚名。他真正领悟了"道"的真谛,根本不屑去追求官位爵禄。这里用"雕虫"比喻那些华而不实的学问,而"道"则指人生真理。
中间两句感叹孔子(洙泗代表孔子讲学之地)的时代已经远去,可惜扬雄没能和当时的英才们一起求学。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虽然生不逢时,但扬雄依然坚持正道。
最后两句为扬雄的著作《太玄》《法言》辩护:别嘲笑这些书只是模仿经典,它们同样承载着深刻思想。诗人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形式是否创新,而在于是否传承了精神内核。
全诗通过扬雄的故事,表达了三个层次:
1. 做学问要追求真理而非虚名
2. 即使环境不理想也要坚持正道
3. 评判著作要看实质而非表面形式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坚守——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是否生逢其时,都要坚持做真正有价值的学问。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珍贵。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