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孟阜老梅韵 其二
望美人兮天一隅,薜萝为衣颠倒披。
水竹隔我不可趋,今我搔首三岁馀。
汉庭年少六七奇,须眉皓白来何为。
我欲避寝问之道,安得玉貌生枯肌。
长翁傲睨欲奋飞,沧江钓雪蓑笠攲。
少翁顿挫蘖牙角,笑齿一粲知音希。
樵家斧斤磨以须,过者万人人背驰。
梅乎梅乎我非痴,持汝二老将安归。
古来弱植刚不如,孰有妩媚为人嗤。
君不见孤竹之管求孙枝,汝盍早定归山期(以上《止斋先生文集》卷一)。
水竹隔我不可趋,今我搔首三岁馀。
汉庭年少六七奇,须眉皓白来何为。
我欲避寝问之道,安得玉貌生枯肌。
长翁傲睨欲奋飞,沧江钓雪蓑笠攲。
少翁顿挫蘖牙角,笑齿一粲知音希。
樵家斧斤磨以须,过者万人人背驰。
梅乎梅乎我非痴,持汝二老将安归。
古来弱植刚不如,孰有妩媚为人嗤。
君不见孤竹之管求孙枝,汝盍早定归山期(以上《止斋先生文集》卷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老梅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孤独的守望
开篇"望美人兮天一隅"用屈原式的香草美人意象,表达对理想(可能是贤君或高尚品格)的向往,但现实中却如"薜萝为衣颠倒披",过着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生活。"水竹隔我"暗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三年搔首的细节生动展现苦闷。
2. 现实的讽刺
用"汉庭年少"与"须眉皓白"的对比,讽刺朝廷用人不公。年轻人受重用,而真正有阅历的人(皓白须眉)却无处施展。想请教治国之道,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保障("安得玉貌生枯肌"),体现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窘迫。
3. 两种人生选择
"长翁"代表隐逸派,像渔翁般超然物外;"少翁"代表刚直派,如新芽带刺却知音稀少。斧斤磨刀的意象暗示社会对特立独行者的压迫,万人背驰的场面凸显孤独。
4. 以梅明志
最后借梅花表态:宁可做看似柔弱的"孤竹"(商朝伯夷叔齐的典故),也不愿谄媚世人。用"孙枝"(新枝)喻指新生力量,劝诫自己早日归隐,保持气节。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老梅、竹枝等常见意象,构建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
- 对比手法突出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
- 自问自答的形式展现内心挣扎,最终完成自我说服
- "持汝二老将安归"等口语化表达,让说理更亲切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如何在浑浊世道保持清白"的思考诗,既有屈原式的忧愤,又有陶渊明式的通透,宋代文人特有的理性思辨贯穿始终。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