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传说
曼殊法相紫金身,龆龀容华五髻匀。
一剑断愚生慧智,莲花般若两靡尘。
佛曰灭度瞻东北,五顶炎炎百物焚。
左胁童子慈悲法,移石青寒布氤氲。
清凉弥漫堪遮日,幽谷尚存清凉石。
五峰名遂作清凉,炎炽兹从慈法卒。
焦灼斯民沐雨霖,憔莎一并莲花茁。
今人时卧曼殊床,且许尘心经佛泽。
五峰石洞宛如盆,入主清凉始道人。
有客西来牵白马,焚经台上辨乾坤。
华严肯赌万千偈,牛道终输一佛门。
汉帝诏文崇佛说,八千黑发尽髡髡。
分峰对峙伽蓝殿。
兴佛元来倚帝恩。
兹此五台乜佛国,名山多处失颜色。
盛唐三百寺峥嵘,欲览三分遂不得。
灵鹫峰头菩萨顶,千阶过后攀无力。
擎天白塔破低云,无进台怀应未识。
何客逡巡少佛缘,掉头大社访栖贤。
龙泉西北令公塔,寂寞忠魂岂百年。
畴昔男儿皆战死,五台福地独君眠。
寺空唯剩沧桑柏,得挂今人白纸钱。
山中山外皆传说,佛道空空诽血热。
我本尘情网中人,无求佛度求高节。
人生不外一恒沙,死死生生归寂灭。
得悟芸芸终劫灰,余年何若逐明月。
一剑断愚生慧智,莲花般若两靡尘。
佛曰灭度瞻东北,五顶炎炎百物焚。
左胁童子慈悲法,移石青寒布氤氲。
清凉弥漫堪遮日,幽谷尚存清凉石。
五峰名遂作清凉,炎炽兹从慈法卒。
焦灼斯民沐雨霖,憔莎一并莲花茁。
今人时卧曼殊床,且许尘心经佛泽。
五峰石洞宛如盆,入主清凉始道人。
有客西来牵白马,焚经台上辨乾坤。
华严肯赌万千偈,牛道终输一佛门。
汉帝诏文崇佛说,八千黑发尽髡髡。
分峰对峙伽蓝殿。
兴佛元来倚帝恩。
兹此五台乜佛国,名山多处失颜色。
盛唐三百寺峥嵘,欲览三分遂不得。
灵鹫峰头菩萨顶,千阶过后攀无力。
擎天白塔破低云,无进台怀应未识。
何客逡巡少佛缘,掉头大社访栖贤。
龙泉西北令公塔,寂寞忠魂岂百年。
畴昔男儿皆战死,五台福地独君眠。
寺空唯剩沧桑柏,得挂今人白纸钱。
山中山外皆传说,佛道空空诽血热。
我本尘情网中人,无求佛度求高节。
人生不外一恒沙,死死生生归寂灭。
得悟芸芸终劫灰,余年何若逐明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五台传说》以佛教圣地五台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佛法的智慧与清凉,同时融入了历史沧桑和人生思考。
1. 开篇描绘文殊菩萨的形象:
诗的开头用“紫金身”“五髻匀”等词勾勒出文殊菩萨庄严慈悲的法相,手持智慧之剑斩断愚痴,莲花象征纯洁,般若代表智慧,展现佛法超越尘世的境界。
2. 五台山的清凉与传说:
诗中提到五台山原名清凉山,传说文殊菩萨用慈悲法力移来清凉石,驱散炎热,带来雨露滋润万物。如今人们躺在“曼殊床”上,感受佛法的洗礼,暗喻佛法能净化心灵。
3. 历史与佛教的兴衰:
诗中穿插历史典故,如白马驮经、焚经台辨经等,反映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汉帝崇佛导致僧人剃度出家,五台山寺庙林立,盛唐时曾有三百座寺庙,但如今许多已不复存在,只剩沧桑古柏和后人祭奠的白纸钱。
4. 对人生和佛法的思考:
诗人自称“尘情网中人”,不求超度,但求高洁品格。他将人生比作恒河沙粒,生死轮回终归寂灭,万物终将化为劫灰。既然如此,不如放下执念,像追逐明月一样活得洒脱自在。
5.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 紫金身、莲花、清凉石、白塔等意象营造出五台山的宗教氛围。
- 对比鲜明: 炎热与清凉、兴盛与衰败、佛法与尘世的对比,增强感染力。
- 语言凝练: 用词精准,如“一剑断愚”“憔莎一并莲花茁”,既形象又富有哲理。
总结: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五台山的自然与宗教景观,更通过历史传说和人生感悟,探讨了佛法的智慧与生命的真谛。它提醒人们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清凉与高洁,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通透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