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其三
风雨非天质,清宁讵可溢。况复骤与飘,何以能终日。
人心良亦然,失者同于失。馀食苟相矜,赘行难自黜。
惟圣法天,天与道匹。孔德之容,既安且密。有物混成,其中窈谧。
四大群游,众甫胥昵。行绝马车,止非宫室。开无关键,解无绳繂。
知三守三,去三抱一。吾不知其名,自然之道毕。奈何叔季人,强为蜮中虱。
始执躁轻心,究归奢泰术。神器走虚空,强为遭呵叱。
安知天下毋,已先天地出。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人性及自然法则的深刻见解。下面我来逐句解析,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这首诗的含义。
1. 风雨非天质,清宁讵可溢。
- 解析:风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清静也不会无缘无故出现。这句话说明自然界的风雨和安静都有其原因,不是无缘无故就存在的。
2. 况复骤与飘,何以能终日。
- 解析:更何况风雨有时候突然而来,又迅速而去,怎么可能整天都保持这种状态呢?这里用风雨变化不定来形容事物或行为容易变动。
3. 人心良亦然,失者同于失。
- 解析:人心也是如此,失去了什么,就是失去了。强调人心一旦失去平衡,就是失去了。
4. 馀食苟相矜,赘行难自黜。
- 解析:多余的吃食相互夸耀,多余的行为难以消除。比喻人们在物质上过度追求,贪图虚荣。
5. 惟圣法天,天与道匹。
- 解析:只有圣人效法自然,天道与自然法则相匹配。意思是说圣人效仿自然法则,达到与天道一致的状态。
6. 孔德之容,既安且密。
- 解析:真正的品德应该是既安详又深藏不露。说明真正的品德是低调而内在的。
7. 有物混成,其中窈谧。
- 解析:有一种混杂的东西,其中蕴含着深远的秘密。这里的“有物”可能指宇宙间的一种存在或法则。
8. 四大群游,众甫胥昵。
- 解析:四大元素(水、火、土、气)共同游动,万物相互亲近。这里说的四大元素代表了自然界的基本构成。
9. 行绝马车,止非宫室。
- 解析:行为不应追求于马车(象征奢华),停滞不应局限于宫室(象征固定的居所)。意思是不应当追求物质上的奢侈和固定的生活方式。
10. 开无关键,解无绳繂。
- 解析:开启不需要钥匙,解开不需要绳索。这里比喻事物自然流畅,无需外力操控。
11. 知三守三,去三抱一。
- 解析:懂得减少,就坚持减少,去除多余,抱持简单。这里的“三”代表多余的,一代表简单的、自然的状态。
12. 吾不知其名,自然之道毕。
- 解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但自然的法则已经描述清楚。说明自然的法则虽然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但它已经非常完整。
13. 奈何叔季人,强为蜮中虱。
- 解析:为什么当今的人要像PHAOS(注:原文中的“蜮”可能指代某种错误价值观,此处使用“PHAOS”代替难以直接解释的古代词汇)一样,强求不适当的东西?这里指现代人容易陷入错误的价值观中。
14. 始执躁轻心,究归奢泰术。
- 解析:起初掌握了急躁轻浮的心,最终回到奢华放纵的道路上。说明人开始时可能只追求表面的快速成就,最终却走向奢侈放纵。
15. 神器走虚空,强为遭呵叱。
- 解析:重要的事物在虚空中流转,强行追求反而会遭到斥责。说明重要的东西不能依靠虚妄的手段获取,否则会受到谴责。
16. 安知天下毋,已先天地出。
- 解析:怎么知道天下的一切,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这里的“天下”可以理解为万物,意思是万物可能不是先天地而存在,而是天然形成的。
这首诗通过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人们追求奢华、忽视自然法则的批评。整体上,它强调了保持内心平静、自然、减少浪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