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朝作
正旦洽百礼,圣人登万寿。
金石备宫悬,衣冠饰岁首。
东朝礼乐新,南国簪绅旧。
未能陪柏梁,且复颂椒酒。
雪霁汉宫槐,烟轻蓟门柳。
东伐靖远夷,西征荡小丑。
宝玉充庭旅,闾阎犹疾首。
顾问调元人,阳和肯回否。
金石备宫悬,衣冠饰岁首。
东朝礼乐新,南国簪绅旧。
未能陪柏梁,且复颂椒酒。
雪霁汉宫槐,烟轻蓟门柳。
东伐靖远夷,西征荡小丑。
宝玉充庭旅,闾阎犹疾首。
顾问调元人,阳和肯回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元旦(正月初一)朝廷的盛大场景,同时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节日盛况(前八句): 开篇用"百礼""万寿"等词展现皇家庆典的隆重——宫廷摆满乐器,官员们穿戴整齐贺岁。通过"东朝新礼乐"与"南国旧簪绅"的对比,暗示新旧交替的时代感。诗人自谦不能参与高级宴会(柏梁台联诗典故),只能饮椒酒(元旦特饮)应景,并用"雪后槐树""轻烟柳枝"的清新画面烘托节日氛围。
2. 军事功绩(中间四句): 用"东伐""西征"概括朝廷的军事胜利,但"靖远夷""荡小丑"的表述透露出对战争规模的轻描淡写,为下文转折埋下伏笔。
3. 民生反思(最后四句): 笔锋突转——尽管宫廷堆满贡品(宝玉),百姓(闾阎)却仍在受苦。最后两句尤为深刻:诗人直接质问执政者(调元人指宰相),这些表面繁华能否真正带来温暖生机(阳和)?这种在颂诗中插入批判的写法非常大胆。
核心魅力在于: - 用华丽庆典与民间疾苦的强烈对比,展现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 "雪霁汉宫槐"等意象清新自然,画面感强 - 结尾的质问打破传统颂诗套路,体现知识分子的良知 - 全诗在歌颂与批判间保持微妙平衡,展现古代文人"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