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图景,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传递出浓浓的愁绪。
前四句写景:浮云让白昼显得暗淡,夜风呼啸更添寒意。大地即将进入冰霜季节,草木率先呈现出秋日的凋零。这里用"惨淡""飕飗"等词生动刻画出秋日的阴冷,而"欲作""先回"则暗示季节更替的不可阻挡。
后四句由景及人:远行的征人靠着笛子吹奏怨曲,家中的妻子对着捣衣石暗自忧愁。诗人望着南飞的大雁发出疑问:你们声声哀鸣,是否也有说不尽的苦楚?这里用征人思妇的典型形象,道出战乱年代普通人的离愁别恨,最后借大雁的哀鸣,将个人的愁绪升华成对时代苦难的感慨。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无处排解的哀愁——自然界的萧瑟、人世间的离别、连南飞的大雁都带着哀鸣,种种意象叠加,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特定年代里弥漫在天地间的悲凉。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痛苦,但通过这一系列画面,让读者真切体会到那份深沉的忧伤。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