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山水场景,核心是"铁笛声"引发的神奇联想。
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笛声的威力:开篇用一个问句制造悬念——不知是谁吹响了那支铁铁笛,声音如此洪亮,竟把两岸山崖都震开了。这里把无形的笛声比作有开山裂石之力的实物,让读者瞬间感受到笛声的震撼力。
后两句转向时间维度:那笛声的余韵穿越千年至今未散,让人恍惚觉得是神仙骑着仙鹤、吹着笙箫降临人间。"笙鹤"是道教文化中仙人降临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个意象,把普通的笛声升华成连接人间与仙境的桥梁。
全诗妙在将声音具象化(把笛声比作开山之力),又将现实仙化(把余响比作仙乐),短短20字就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山水奇境。诗人通过夸张和想象,让读者感受到:有些美好的事物(比如音乐、自然)能超越时空限制,永远震撼人心。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