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宿迁这座小城的地理环境和百姓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百姓的同情。
开头两句写洪水刚退的景象:桃花汛(春季桃花开时的涨水)刚刚过去,河水冲刷过的沙岸还留着新鲜的痕迹。"嚼"字用得生动,仿佛河水在啃咬河岸。
中间四句刻画宿迁城的独特地形:这座孤零零的小城像陷在井底一样,被三条蜿蜒的河流包围着。城里青蛙和蟾蜍混杂而居,暗指环境潮湿恶劣;河水像蛟龙般凶猛难以驯服,暗示水患频繁。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这里常年受淮河、泗河泛滥之苦,诗人不禁为生活在此的百姓叹息。一个"嗟"字道尽无奈与怜悯。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把水患中的小城写得如在眼前。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体会到诗人深切的忧民之情。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