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在寒风中凋零的柳树,通过柳树的衰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时光流逝的感伤。
首联写柳树在刺骨寒风中不再有新枝,憔悴的样子让人怀疑它是否还保留着昔日的姿态。这里用"酸风"形容寒风刺骨,"无复一枝新"暗示生机不再,为全诗定下哀伤的基调。
颔联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落叶像汴河堤岸的雨点般纷飞,枯枝上栖息的乌鸦瘦得像灞桥边的行人。这两个比喻既写出了柳树的萧条,又暗含历史典故(汴堤、灞桥都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增添了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颈联转折写柳树虽然衰败,却依然记得过去的繁华景象:浓密的树荫曾为游船遮阳,柔嫩的柳枝曾轻拂舞者的衣袖。"不将"与"犹记"形成对比,突出今非昔比的怅惘。
尾联最是动人:虽然柳树已衰,但歌女庆奴留下的罗扇上,还残留着当年春天柳叶拂过的痕迹。这个细节巧妙地将物(柳)、人(庆奴)、时(旧时春)三者联系起来,用一个小小的扇子留住了一整个逝去的春天,也留住了对美好过往的无限追忆。
全诗以寒柳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时光无情的主题。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精巧的意象组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物是人非的惆怅。特别是结尾"烟痕挽住旧时春"的描写,既形象又含蓄,让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