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历归来的旅人,带着满身风霜和人生感悟回到家乡的场景。
前两句写旅途的遥远艰辛:走过八条河流、三种地貌的模糊小路,最终到达云雾缭绕的深山。这里用"白云乡"暗示目的地是个远离尘世的清净之地。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旅人的疲惫形象:眼睛懒得擦就像松树渗出的树脂(形容眼屎),脖子发痒不停抓挠像在剥栗子壳。山林不嫌弃他这个无用之人,但他的老迈身躯已不适合年轻人的热闹场合。这些细节既幽默又心酸,用身体的不适感暗示岁月流逝的无奈。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踩着青苔、抓着藤蔓走了不知多少路,千里归来时,木屐齿都磨得发白。这个"屐齿苍"的意象特别传神,既是实写鞋子磨损,也暗喻人生沧桑。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日常细节,表达了"出走半生,归来已非少年"的普遍人生体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既坦然接受衰老,又带着对自然的眷恋,在自嘲中透着智慧。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