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孤山雪景图,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
首联“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勾勒出整体环境:山和水相互环绕,晴空下积雪茫茫一片。这里用“漫漫”形容积雪的广阔无边,让人感受到冬日山野的寂静与空旷。
颔联“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聚焦细节:一条小径无人踏足,诗人整日凝视着树林中的雪景。“何人到”暗示人迹罕至,“尽日看”则表现出诗人对雪景的沉醉。
颈联“远分樵载重,斜压苇丛乾”转入动态描写:远处樵夫背着沉重的柴捆,积雪斜斜地压在干枯的芦苇丛上。樵夫的出现为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气,而“斜压”二字生动表现了积雪的重量感。
尾联“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将视线拉远:寺庙楼阁在暮色中显得庄严,稀疏的钟声在寒冷的傍晚回荡。钟声的加入让画面有了声音的维度,更添空灵之感。
全诗以“望”为线索,由近及远、由静到动,既有宏观的雪景描绘,又有细微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孤山雪景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透露出几分孤寂之感。诗中“漫漫”、“疏钟”等词语的运用,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冬日山林的静谧之美。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