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自然画面传递出淡淡的愁绪。
前四句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春末夏初的景色:辽阔的平原铺满新绿,夕阳下的树木染着红晕。这里既有生命的蓬勃(莺鸟哺育幼雏),也有时光的流逝(柳絮飘散),形成动态平衡。
五六句将视线转向人间烟火:长亭边的碧草小路,野店前随风飘动的酒旗,这些日常景物被赋予诗意,让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最后两句点出心境:面对绵延千里的春色,诗人却因无酒消愁而感到伤感。这种"有美景却无心情"的对比,把春天将尽的惆怅表现得含蓄而深刻。
全诗妙在把具体的自然景象(绿原、红树、飞絮)与抽象的情感(时光流逝之愁)自然融合,就像用画笔慢慢渲染出一幅会呼吸的春暮图,让读者既能看见色彩,又能感受温度。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