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旨巡抚阿里衮恤被偏灾及勘不成灾者檃括成诗
昨岁沐天恩,丰登遍寰宇。
山右亦称稔,庶鲜饥寒苦。
太原临晋蒲,间被水雹处(叶)。
他如猗氏等,麦歉秋收普。
偏灾例赈恤,知实沾恩否(叶)。
其勘不成灾,讵免有穷户。
省耕临晋疆,所过皆乐土。
数县虽未经,民艰切心所。
申命方伯臣,旬宣职惟汝。
予恩汝其沛,勿遗无告者(叶)。
行时岂豫游,望古勤助补。
山右亦称稔,庶鲜饥寒苦。
太原临晋蒲,间被水雹处(叶)。
他如猗氏等,麦歉秋收普。
偏灾例赈恤,知实沾恩否(叶)。
其勘不成灾,讵免有穷户。
省耕临晋疆,所过皆乐土。
数县虽未经,民艰切心所。
申命方伯臣,旬宣职惟汝。
予恩汝其沛,勿遗无告者(叶)。
行时岂豫游,望古勤助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写给地方官员阿里衮的救灾指示,用诗歌形式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是"忆丰收":乾隆先回忆去年全国大丰收的好年景,山西(山右)也粮食充足,但太原、临晋等地遭遇了水灾冰雹,有些地方麦子歉收。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讲"查灾情":皇帝虽然按惯例发放了救灾钱粮,但担心真正困难的百姓没得到帮助。他亲自到临晋地区视察,发现多数地方情况不错,但仍挂念没去到的几个县,怕有穷人被遗漏。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是"下指令":乾隆直接命令主管官员(方伯臣)必须把皇恩落实到每个困难户,特别强调要照顾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最后点明自己出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效仿古代明君亲自体察民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皇帝用大白话写公文,像唠家常一样叮嘱官员"钱要发到真正穷人手里"; 2. 展现了一个工作细致的领导形象,既肯定成绩又紧盯问题; 3. "勿遗无告者"这句特别暖心,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 4. 最后用"不是来旅游"的幽默表态,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
本质上这是份充满人情味的"皇帝救灾批示",用诗歌形式让严肃的政令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