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 其一

圣贤自古在知几,膰肉那知女乐非。
问我当年陶靖节,柴桑可是折腰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圣贤和陶渊明的选择,探讨了人生道路的不同境界。

前两句写古代圣贤懂得审时度势("知几"),但连他们都没能看透功名利禄的虚妄("膰肉"指祭祀用的肉,象征功名;"女乐"指享乐)。这里用反讽手法说:连圣贤都沉迷世俗追求,何况普通人呢?

后两句把目光转向陶渊明,用设问的方式点明主题:当年陶渊明(陶靖节)选择辞官归隐,回到柴桑老家,不正是因为他看透了官场逢迎("折腰")的虚伪吗?诗人用陶渊明的选择,暗示真正的高洁不在于外在成就,而在于坚守内心。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圣贤的"不清醒"反衬陶渊明的清醒
2. "折腰"二字既指官场礼仪,又暗含精神屈从
3. 通过古今对比,引发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生?

诗人其实是在说:与其盲目追随世俗标准,不如像陶渊明那样活出真我。这种对独立人格的赞美,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