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后淫雨二章 其一
天意百颠倒,召自顽民心。
亢阳偶得雨,一雨成淫霖。
太息万顷田,接望江湖深。
稻如人久饥,过饱安能任?
城阙浮大荒,云黯无寸岑。
原上白骨焦,近复嗟漂沈。
狂叶争鸟飞,搅我愁难禁。
道路殊笑啼,相对学缄瘖。
腐儒日三食,仗人匪始今。
势无人失衣,我犹完其襟。
亢阳偶得雨,一雨成淫霖。
太息万顷田,接望江湖深。
稻如人久饥,过饱安能任?
城阙浮大荒,云黯无寸岑。
原上白骨焦,近复嗟漂沈。
狂叶争鸟飞,搅我愁难禁。
道路殊笑啼,相对学缄瘖。
腐儒日三食,仗人匪始今。
势无人失衣,我犹完其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旱灾后突遭暴雨的悲惨景象,反映了农民在天灾面前的无力与社会的冷漠。
开篇直指天意反常,将灾害归咎于人心不古("顽民心")。久旱后突降暴雨本应欢喜,却因雨量过大酿成洪灾("淫霖")。稻田像饿久的人突然暴食,反而承受不住——这个比喻生动展现了灾情的戏剧性转折。
洪水淹没田野,连城楼都像漂浮在荒原上。更讽刺的是,先前旱灾晒焦的白骨,如今又被洪水冲走。狂风卷着落叶与飞鸟乱舞,烘托出诗人烦乱的心绪。
社会层面更显残酷:路上有人哭有人笑,多数人选择沉默("缄瘖")。诗人自嘲是"腐儒",虽能每日吃饱,但和灾民一样要仰人鼻息。结尾"势无人失衣,我犹完其襟"的对比,暗示在灾难面前,表面完好的人其实同样脆弱。
全诗通过极端天气的反复,隐喻社会秩序的崩塌。用稻子、白骨、衣襟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天灾人祸变得可感可知,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