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阗汉玉歌

今之古玉率称(平声)汉,和阗玉古称(去声)汉名。
尔时博望初凿空,月氐要领得无能。
去百馀人二人返,传闻才识于窴城。
昆崙泑泽多玉石,即今包贡犹堪徵。
绳穷匣开爓然现,鸡冠为色斧为形。
琼璊自禀天地秀,汗瀸血浸皆虚评。
入土出土即信有,犹当胜彼埋幽坰。
相如诡夺和璧返,荀息假道垂棘呈。
抑为得也抑为失,于玉何有纷人情。
不藏不逾吾慊若,用志万里来宾诚。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新疆和田玉为主题,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比喻,展现了和田玉的珍贵价值和文化内涵。

开篇点出当时人们常把古玉称为"汉玉",而和田玉在古代就被尊称为"汉玉"。这里用两个"称"字的不同读音(平声和去声)巧妙区分了古今称谓的差异。

接着用张骞(博望侯)出使西域的典故:他率领百余人出使,只有两人返回,才带回了于阗(今和田)的见闻。这个历史故事暗示和田玉的发现来之不易。

诗中用"鸡冠色"形容玉的色泽鲜艳,用"斧形"比喻玉的坚硬质地,非常形象。作者认为和田玉的美是天地孕育的精华,那些关于玉石浸染血汗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后半部分通过历史典故(蔺相如完璧归赵、荀息假道伐虢)来讨论得失问题,指出人们对玉石的争夺其实都是出于私欲。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不刻意收藏也不过分追求,而是珍视这份来自万里之外的真诚情谊。

全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既展现了和田玉的珍贵特质,又超越了物质层面,上升到对真诚情谊的赞美。语言生动形象,用典自然贴切,让读者在了解和田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