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播州

客子始醒孤馆梦,山城又听五更钟。
鸡声送□窗生白,风气穿棂烛荡红。
道上清尘嘶四牡,车前黄纸护双龙。
如今蜀道平如掌,不数相如负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清晨从播州(今贵州遵义)出发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旅途中的孤寂与时代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旅人刚在孤寂的客栈中醒来,就听到山城的五更钟声。"客子"和"孤馆"突出了漂泊在外的孤独感,"五更钟"则点明了天色未亮的时辰,营造出清冷氛围。

三四句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晨景:鸡鸣声中窗户透出曙光("窗生白"),晨风吹动烛火在窗棂间摇曳("烛荡红")。一白一红,一动一静,画面感极强。

五六句突然转入热闹场景:道路上骏马嘶鸣扬起尘土,车前插着皇家文书("黄纸")和仪仗("双龙")。这里暗用汉代司马相如出使蜀地的典故,古代使者出行需要地方官"负弩"开道,仪式隆重。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如今蜀道已平坦如掌心,再也不需要像司马相如那样隆重出行了。通过古今交通条件的对比,既表达了对时代进步的赞叹,又暗含对历史典故的化用,让简单的旅途见闻有了历史纵深感。

全诗最妙处在于:从孤馆钟声到皇家仪仗,从崎岖蜀道到坦途如掌,短短八句既完成了时间(由夜到晨)、空间(由静到动)、历史(由古至今)的三重跨越,又始终紧扣"晓发"主题,展现出诗人驾驭题材的深厚功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