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故里留别霜岩三首 其一

百里冲烦邑,河流接小黄。
乡程贪渐近,官味看初尝。
家本传儒术,名犹在举场。
此情吾谅汝,捧檄为高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即将回乡的官员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工作与家乡的拉扯
前四句像在说:"这个百里小县公务繁忙,黄河水连着家乡小黄(地名)。越是靠近老家越归心似箭,但刚尝到当官的滋味又有些留恋。"——用"河流"连接两地,巧妙表现了人在官场心系家乡的矛盾。

2. 家族荣誉的担当
"我家世代读书,我的名字还挂在科举榜上"这两句透露着骄傲,也暗含压力。古代读书人承载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就像现在名校毕业的年轻人背负着全家期望。

3. 忠孝两全的智慧
最后两句最动人:"我理解你的心情(指自己),拿着任命文书(檄)其实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古代"捧檄"典故专指为养亲做官,诗人把仕途说成尽孝方式,既安慰自己又显得高尚,这种"曲线尽孝"的智慧现代人也能共鸣。

全诗妙在真实——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普通人面对事业与家庭选择时的细腻心思。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期待与"初尝权力"的不舍,像极了今天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春节返乡前的心态。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