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登瑶台

百丈仙台与客游,和风吹面正轻柔。谁家修竹偏临水,何处垂杨不映楼。

缓步偶逢佳处歇,放怀莫厌醉时讴。君看巫谷桥中水,断送年光日夜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是描写春天清明时节的景象,以及诗人在瑶台上登山游玩的愉悦心情。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通俗易懂的解析。

首先,诗的前两句“百丈仙台与客游,和风吹面正轻柔。”描述了诗人和朋友们在春天里登上瑶台,和煦的春风轻轻拂过脸庞,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里,“百丈仙台”可能是指高耸入云的登山之地,“和风吹面”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温暖与舒适。

接着,“谁家修竹偏临水,何处垂杨不映楼。”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日景象。青翠的竹子紧挨着水面,垂柳依依,倒映在楼台上。这里的“修竹”、“垂杨”都是春天的典型意象,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然后,“缓步偶逢佳处歇,放怀莫厌醉时讴。”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闲适心情。诗人缓步登山,遇到美景便驻足欣赏,放松心情,尽情欢唱,即使醉酒也不厌倦。这里,“缓步”、“偶逢佳处歇”都体现了诗人的悠闲与惬意。

最后,“君看巫谷桥中水,断送年光日夜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巫谷桥下的河水日夜流淌,带走了时光。这里,“断送年光”可能意味着诗人感叹岁月的流逝,但也透露出一种顺其自然、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瑶台上的美景以及诗人游玩时的愉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