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观。
第一句"大地犹如一粒粟"把广阔世界比作一粒小米,瞬间缩小了人们对世俗的执着。这种夸张的比喻让人突然意识到:我们纠结的名利得失,在宇宙尺度下其实微不足道。
第二句"而今此语付何人"带着一丝感慨,像是在寻找能理解这种境界的知音。诗人似乎在说:这样的人生感悟,现在还能说给谁听呢?
后两句更精彩。把世界"时时撮向掌中看",就像把玩一个小物件,这个动作形象地展现了心灵的自由——当我们能像把玩玩具一样看待世界时,就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解脱。
最后"吴蜀江山一样新"是点睛之笔。无论吴地还是蜀地(代表不同地域的风景),在超脱者眼中都同样新鲜美好。这暗示只要心境开阔,处处都能发现生活的美。
全诗用做饭的小米、把玩的动作这些日常意象,把深刻的禅理说得亲切自然。它告诉我们:用轻松的心态看待世界,就能突破地域、得失的局限,获得心灵的自在。这种将宏大哲理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释心月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