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赵大夫游桓山

后水喧江落浑黄,晚云障日作微凉。
笙歌声里旌旗动,罗绮丛中语笑香。
劝相秋郊开稔熟,摩娑苔壁吊荒亡。
风流一代今山简,有底樽前著葛强。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述赵大夫游玩桓山的诗。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的魅力。

首句“后水喧江落浑黄”,描绘的是江河的景象。江水落下,声势浩大,给人一种喧嚣的感觉。同时,江水的颜色浑黄,可能暗示了江水混有泥沙,展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

接着,“晚云障日作微凉”,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云彩遮挡住了太阳,带来了一丝微凉,让人感受到一丝舒适和惬意。

第三句“笙歌声里旌旗动”,描绘了人们在游玩时的热闹场景。笙歌声声,旌旗飘飘,展现出一种欢庆和欢乐的气氛。

第四句“罗绮丛中语笑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的欢乐场景。在华丽的衣裳和美丽的景色中,人们欢声笑语,气氛温馨而愉快。

第五句“劝相秋郊开稔熟”,诗意转向对秋天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盼。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展现出一幅丰收的景象。诗人希望人们珍惜这丰收的时刻,欣赏秋天的美景。

第六句“摩娑苔壁吊荒亡”,诗人触摸着长满青苔的墙壁,缅怀过去的辉煌和逝去的历史。这一景象既让人感慨历史的沧桑,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风流一代今山简,有底樽前著葛强”,诗人赞美赵大夫这一代人的风采和气度。他们如同历史上的山简一样风流潇洒,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品质。在酒桌前,他们有着葛强的豪情壮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赵大夫游玩桓山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们的欢乐。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赵大夫这一代人的赞美和钦佩。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