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千山来武夷,势若群龙趋。
峥嵘入霄汉,一一飞跃如。
石城开楼台,神仙之所居。
高岩挂钟鼓,幽壑藏舟车。
一水九曲折,烟霞共萦纡。
昂昂大王峰,回顾双玉姝。
变态千万状,迥与人境殊。
我行入幽深,凉云袭衣裾。
王事有程期,未能尽崎岖。
瞻望不忍去,为之少踌躇。
青鸾竟何在,落日啼猩鼯。
鬼工凿灵嶂,想在天地初。
不知百粤前,谁其宅此都。
魏王何代人,髑髅至今枯。
精神在青天,此物蝉蜕馀。
还丹九转就,身外复有躯。
鸡犬舐丹鼎,尚能游太虚。
虹桥宴曾孙,何不与之俱。
迩来二千年,谁使恩义疏。
驼羹不见遗,无人荐乾鱼。
空馀炼丹鼎,寒烟覆青芜。
当时烧白石,黄金满洪炉。
黄金果何用,亦为仙所需。
安期不可见,此事知有无。
吾将搴束茅,来依紫阳庐。
青鳞既可钓,枸杞亦可蔬。
遨游青山间,心朗气亦舒。
时从二三老,野服歌唐虞。
神仙果有之,必就贤人呼。
长生如可求,吾当受其书。
峥嵘入霄汉,一一飞跃如。
石城开楼台,神仙之所居。
高岩挂钟鼓,幽壑藏舟车。
一水九曲折,烟霞共萦纡。
昂昂大王峰,回顾双玉姝。
变态千万状,迥与人境殊。
我行入幽深,凉云袭衣裾。
王事有程期,未能尽崎岖。
瞻望不忍去,为之少踌躇。
青鸾竟何在,落日啼猩鼯。
鬼工凿灵嶂,想在天地初。
不知百粤前,谁其宅此都。
魏王何代人,髑髅至今枯。
精神在青天,此物蝉蜕馀。
还丹九转就,身外复有躯。
鸡犬舐丹鼎,尚能游太虚。
虹桥宴曾孙,何不与之俱。
迩来二千年,谁使恩义疏。
驼羹不见遗,无人荐乾鱼。
空馀炼丹鼎,寒烟覆青芜。
当时烧白石,黄金满洪炉。
黄金果何用,亦为仙所需。
安期不可见,此事知有无。
吾将搴束茅,来依紫阳庐。
青鳞既可钓,枸杞亦可蔬。
遨游青山间,心朗气亦舒。
时从二三老,野服歌唐虞。
神仙果有之,必就贤人呼。
长生如可求,吾当受其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传说,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迥与人境殊")用生动的比喻描绘武夷山的奇特景观。把群山比作奔腾的群龙,山峰高耸入云,岩石像楼台宫殿,还有悬挂的钟鼓石、蜿蜒的九曲溪。特别描写了大王峰和玉女峰的雄姿,展现出与人世间完全不同的神奇景象。
第二部分("我行入幽深"到"寒烟覆青芜")写作者在山中的见闻和感想。云雾缭绕中,作者遗憾公务在身不能尽兴游览。他联想到武夷山的古老传说:魏王子骞在此修炼成仙,留下炼丹遗迹,但如今仙踪难觅,只余荒凉的丹鼎和寒烟。通过古今对比,流露出对神仙传说的怀疑。
第三部分("当时烧白石"到最后)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不如过简单自在的生活:采草药、钓鱼、与友人漫游山水、吟咏古诗。最后提出,真正的神仙应该亲近贤德之人,如果能求得长生之术,他愿意学习。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动态的比喻让静止的山峰活起来,如"群龙趋""飞跃如" 2. 将现实景观与神话传说自然结合,增添神秘色彩 3. 最后回归现实生活,提出"神仙就在平凡中"的哲理 4. 语言既有气势("峥嵘入霄汉")又有生活气息("青鳞既可钓")
诗中反映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启示:不要过分追逐虚幻的目标,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