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忆别
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
出水旧知名(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郑谷),犹宛转、(陆士修)久住云骈(乐章)。
独望天边初月(窦弘馀),殷勤远别深情(严维)。
流年堪惜又堪惊(赵嘏)。
秋水绿痕生(杨巨源)。
魂销事去无寻处(李中),西陵下、(李贺)萧飒松声(上官昭容)。
惆怅空教梦见(韩偓),如何作得双成(鱼玄机)。
出水旧知名(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郑谷),犹宛转、(陆士修)久住云骈(乐章)。
独望天边初月(窦弘馀),殷勤远别深情(严维)。
流年堪惜又堪惊(赵嘏)。
秋水绿痕生(杨巨源)。
魂销事去无寻处(李中),西陵下、(李贺)萧飒松声(上官昭容)。
惆怅空教梦见(韩偓),如何作得双成(鱼玄机)。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一首精心拼接古人诗句的"集句词",通过巧妙组合多位唐代诗人的名句,形成了一首表达离别之痛与时光流逝的新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感极强的离别场景
开篇用"楚腰纤细"和"出水旧知名"描绘了一位体态轻盈、才貌出众的女子形象。随后通过"风笛离亭"的傍晚景象,营造出依依惜别的氛围。"天边初月"与"秋水绿痕"这些自然意象的加入,让整个离别场景既真实可感又充满诗意。
2. 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
从最初描写外在的离别场景("风笛离亭"),到表现不舍("久住云骈"),再到"远别深情"的直接抒情,最后升华到"魂销事去无寻处"的怅惘,情感浓度逐渐加深。特别是"西陵下,萧飒松声"这一处环境描写,用风吹松林的声音强化了内心的凄凉。
3. 对时光与遗憾的深刻感悟
下半阕转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流年堪惜又堪惊"直白道出对光阴易逝的惊心。结尾"惆怅空教梦见,如何作得双成"用反问语气,表达了现实中无法团圆,连梦中相会都成奢望的深切遗憾。这种由具体离别扩展到人生普遍遗憾的写法,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全词虽然每句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但组合后形成了完整的情感脉络:从具体离别场景的描绘,到内心感受的抒发,最后升华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展现了汉语诗歌强大的表现力和组合艺术。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