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行
云州域西(一作北)草青青,落日欲没光晶荧。
辎车毳帐纷簇簇,平原入夜凉风生。
驼鸣马嘶人不行,牧儿长笛吹月明。
我生何为困奔走,况乃北度乌桓城。
有家有家隔江水,三年不归忧弟兄。
妻儿寄书念我远,问我寝食仍良能。
草堂步履喜无恙,石田春尽今已耕。
子规何事啼向我,逡巡行亦将南征。
明朝骑马登道路,世事浩渺谁能徵。
辎车毳帐纷簇簇,平原入夜凉风生。
驼鸣马嘶人不行,牧儿长笛吹月明。
我生何为困奔走,况乃北度乌桓城。
有家有家隔江水,三年不归忧弟兄。
妻儿寄书念我远,问我寝食仍良能。
草堂步履喜无恙,石田春尽今已耕。
子规何事啼向我,逡巡行亦将南征。
明朝骑马登道路,世事浩渺谁能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边塞云州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思乡之情和对人生奔波的无奈。
开头写云州草原的黄昏景象:夕阳西下,草原泛着青绿色,辎车和帐篷散落其间,夜风渐凉。接着用驼马嘶鸣、牧童笛声,勾勒出边塞特有的生活画面。这些景物描写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人突然转入内心独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四处奔波?更何况是来到遥远的乌桓城(北方边塞)。这里用两个反问,强烈表达了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然后情感转向对家人的思念:隔着江水的家乡,三年未归,担心兄弟过得如何。妻子写信问候,关心他的起居饮食。诗人想象着家乡的草堂应该完好,春耕已经完成。这些细节让思乡之情更加具体动人。
最后用子规鸟(杜鹃)的啼叫,暗示自己即将南归。但结尾又回到现实:明天又要骑马赶路,世事茫茫难以预料。这种矛盾心理——既想归乡又不得不继续奔波,正是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边塞风光与思乡之情的对比,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外漂泊的真实心境。诗人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细节(如家书、春耕)来表达深沉情感,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他的无奈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