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朋友对远方故人的深深思念,用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来表达情感,非常真挚动人。
前两句"曾记沙头怅别离,秋风几度梦新安":诗人回忆起当初在河边沙滩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这些年秋风一次次吹过,他常常在梦中回到新安(可能是友人居住的地方)。"怅"字透露出分别时的惆怅,"几度"说明思念持续了很久。
后两句"暮云春树无穷思,都付离人两地看":诗人望着傍晚的云彩和春天的树木,这些景物勾起他无尽的思念。他想象着此刻友人也在远方看着同样的云和树,两人虽然分隔两地,却通过共赏自然景物来寄托相思。
全诗妙在:
1. 用"沙头""秋风""暮云""春树"这些具体可感的日常景物,把抽象的思念变得生动形象
2. "两地看"的构思很巧妙,既写出距离之远,又写出心灵相通
3. 时间跨度大,从回忆过去到当下思念,情感层层递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美丽的晚霞会拍照发给远方的朋友一样,古人也是通过共赏自然来传递思念,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