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雨后转凉的场景,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
前两句写夏雨带来的清凉错觉:一场雨后,天气凉爽得让人几乎忘记现在正是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炎方"指南方炎热之地,诗人用"不知"二字巧妙表现出雨后短暂的清凉给人带来的时空错乱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傍晚起风时,竟让人错觉秋天提前到来。这种凉意触动了诗人的乡愁,让他想起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江南著名的思乡典故)。这里用"却为"二字,把自然景象与情感转折自然衔接,凉风成了思乡的催化剂。
全诗妙在通过"温度错觉"展开:夏雨本应短暂,凉风本属偶然,诗人却从中感受到秋意,进而触发乡愁。这种细腻的温度感知和情感联想,把寻常夏夜写得既清新自然又余韵悠长,展现了古人"见微知著"的审美情趣。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