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学者在仪贤堂讲学的生动画面。
前两句"两两鹑衣白发翁,讲筵谈柄坐生风":描写两位穿着朴素(鹑衣指打补丁的旧衣)、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在讲学场合(讲筵)手持拂尘(谈柄)侃侃而谈,谈吐风趣生动(坐生风)。这里用"生风"形容他们讲学时的神采飞扬。
后两句"昭明太子欢相得,应与商山西皓同":将这两位学者比作古代著名的贤人。昭明太子是南朝梁代著名学者,商山西皓指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白发隐士(东园公等)。意思是说他们与昭明太子志趣相投,其高洁品格堪比商山四皓。
全诗通过:
1. 生动的人物形象(白发旧衣但神采奕奕)
2. 传神的动态描写(谈笑风生)
3. 贴切的历史典故
赞美了学者们安贫乐道、专注学问的精神境界,也展现了古代讲学场合的儒雅氛围。诗中"鹑衣"与"生风"的对比尤其精妙,说明真正的学者不在衣着光鲜,而在学识修养。
杨备
建州浦城人,字修之。杨亿弟。仁宗天圣中为长溪令,后宰华亭。庆历中为尚书虞部员外郎,分司南京。尝乐吴地风俗之美,作《姑苏百题》,每题笺释其事,后范成大修志多采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