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三日闻城南火午至夜半怀归

月近参旗欲下弦,倚楼半夜独看天。
故园入梦将千日,朝服离身已七年。
汹汹火惊何一去,嗸嗸籴贵更堪怜。
汉庭使者求民瘼,汲黯应须识后先。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异乡的一个夜晚,看到城南失火后引发的思乡之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前两句写景:月亮已经偏西快要变成下弦月,半夜独自在楼上望着天空。这里用"参旗"(北斗星)和"下弦月"点明时间是深夜,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中间四句抒情:离开家乡已经快三年("千日"是约数),脱下官服在外漂泊已有七年。突然看到凶猛的大火,更担心灾后粮价飞涨会让百姓受苦。这里"汹汹火惊"和"嗸嗸籴贵"形成强烈对比,火灾是瞬间的惊吓,而粮价上涨是长期的痛苦。

最后两句用典:希望朝廷派来的救灾官员能像汉代的汲黯一样,真正了解百姓疾苦的轻重缓急。汲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这里用来表达对官员的期待。

全诗亮点在于将个人乡愁(离乡七年)与社会关怀(火灾民生)自然结合。深夜望月的孤独感,在看到火灾后转化为对更大苦难的忧虑,最后升华为对清廉政治的期盼。诗人没有停留在自己的小情绪里,而是由小见大,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