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行言情诗 其二十四

戋戋抱微禀,自拟犹蓱蓬。
企瞻先哲民,终羞绝萝松。
追随不越群,胡足为不同。
何为荡荡世,亦复此不容。
无闷见君子,先师尝发矇。
平平王道间,万厉频交攻。
苟无反躬术,何以禦诸凶。
皇仁卒全物,莫高匪玄穹。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保持自我、坚守道德的心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自我认知(前六句): 诗人说自己像浮萍一样渺小平凡("犹蓱蓬"),仰慕古代圣贤却羞愧自己达不到松柏般的高洁。他选择随大流不标新立异("不越群"),却困惑为何连这样都会被世俗排斥。这里用"蓱蓬"(浮萍)和"萝松"(松柏)的对比,生动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2. 处世智慧(中间六句): 诗人提出解决之道:学习古代圣贤"无闷"(不因外界动摇)的品格,就像孔子教导的"发矇"(启发蒙昧)。他形容世道如"万厉交攻"(各种灾祸交织),强调必须修炼"反躬术"(自我反省)才能抵御。这里用"王道"(理想社会)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修身的重要性。

3. 终极信念(最后两句): 诗人相信上天("玄穹")最终会庇护坚守仁德的人。"皇仁"指上天的仁慈,"全物"表示保全善人,传递出"善有善报"的朴素信仰。

全诗亮点在于: - 用浮萍、松柏等常见植物作比喻,让抽象的道德追求变得具体可感 - 通过"为什么随大流还被排斥"的困惑,引发读者对处世之道的思考 - 最后回归传统"天人感应"观念,给困境中的人精神慰藉

诗人通过个人困惑到找到出路的过程,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渴望被接纳的矛盾心理,最终在传统道德观中找到精神支柱。这种"向内求索"的处世智慧,对现代人应对压力仍有启发意义。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