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闹喜庆的元宵赏灯场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文人雅趣。
前四句像一组热闹的镜头:新春时节,东街上车马聚集,人们都沉醉在绚丽的花灯中。弯曲的屏风上装饰着云锦般的彩绸,方形的灯笼架子上挂满玉丝般的流苏。这里用"云锦簇""玉丝排"这样精致的比喻,把普通的花灯写出了贵族般的华丽感。
五六句突然来了个转折:诗人说这些精巧的灯饰虽然鬼斧神工,但太过繁琐反而显得刻意;街上表演的异域舞蹈虽然新奇,却粗糙得像滑稽戏。这里透露出文人特有的审美——追求自然大方,不喜过分雕琢。
最后两句最有人情味:诗人坐在喧闹中,铁箫声持续不断,他却惦记着书斋里的清静,干脆点起银烛回去读书。这种既享受节日氛围又保持文人本色的矛盾心理,让整首诗既有节日喜庆,又不失文人风骨。
全诗就像用手机拍了个短视频:先拍街景的热闹,再给灯饰特写,然后吐槽表演太俗,最后镜头转向自己离场的背影。既有对民间节日的欣赏,又带着知识分子的挑剔,生动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世俗欢乐中的微妙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