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五日雪中同敬身集谷林南华堂观蜀广政石经残本宋廖莹中世綵堂刻韩集作

园林萧瑟云模糊,䩕角相与寻清娱。
南华堂前好水竹,梅枝横出争盘纡。
六花高下舞岩岫,似听蟹爪行残芦。
顷之洒粉渐照坐,驼裘乌帽主客俱。
分茶说饼解寒色,天生一□重屏图。
凋年似此颇不恶,况观宝刻开香厨。
孟蜀石经仅一卷,张绍文笔严形模。
周南疑误辨□字(惄如调饥石本作輖即古朝字),月令注释亡哥奴⑴。
秋壑翘材有首选,特筑世綵临西湖。
雕镌韩集称善本,纸墨精好久不渝。
降王狎客两寂寞,等为亡国夫何殊。
流传幸有经籍在,千秋差免谥至愚。
武林城中十万户,纤儿绮榻围温炉。
雪中那得二游合,冷淡生活笑异趋。
诗成唤起鹿门子,任徐今不居东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雪中与友人相聚赏古的雅致场景,充满文人生活的闲适情趣和历史沧桑感。

前八句像电影镜头般展开:冬日园林萧瑟,云雾朦胧中,诗人与友人(敬身)来到谷林的南华堂。堂前竹林流水,横斜的梅枝与飘舞的雪花构成一幅动态水墨画。"蟹爪行残芦"的比喻尤为生动,把雪落竹叶的声音比作螃蟹爬过枯芦的窸窣声。

中间部分转入人文场景:主客围着暖炉品茶吃饼,欣赏珍贵的古籍碑刻。重点描写了两件文物:一是五代后蜀的石经残本(刻有儒家经典的石头),二是宋代廖莹中刻印的韩愈文集。诗人特别注意到石经上周南篇的古字异文,以及缺失的注释,展现出考据的趣味。

"降王狎客"四句突然转入历史感慨:无论石经背后的蜀国君主,还是刻韩集的南宋权臣贾似道(号秋壑),最终都成了亡国之徒。但诗人欣慰这些典籍得以流传,让后人能通过这些文化瑰宝理解历史。

结尾回到当下:对比城中富贵人家的奢靡生活,诗人更珍视这种雪中赏古的"冷淡生活"(清雅之趣)。最后以邀请隐士(鹿门子指庞德公)共赏作结,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文人情怀。

全诗将雪景、文物、历史、友情巧妙编织,在清雅的聚会中渗透着对文化传承的思考。那些雪中品鉴的细节描写,让现代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那种"慢生活"的文化魅力。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