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七洙省亲之休宁

无诸城头春雪飞,臈酒未醉缝春衣。
独怜游子江东去,正值关河雁北归。
江东远树徽州出,羡尔王浑得官日。
白首虽寒博士毡,多才已判文衡笔。
前年买棹问平安,南浦东江正采兰。
新安到后枇杷熟,闽徼归时络纬寒。
还家三径秋声早,故垄松楸不堪扫。
有泪空悲二弟殇,多情更忆双亲老。
兹别蹉跎几度霜,频将飞梦绕高堂。
沙头见月长回首,天畔怀儿更断肠。
儿今亦是儒林秀,寺簿云孙少卿后。
玉堂文献故家声,鱼佩金龟虎头绶。
鲤也青年曾过庭,诵诗三百未成名。
担簦别墅稀同调,记室王门得从兄。
青骊又指宁家处,不比王阳去时路。
山城小店越人烟,夜火残钟楚关树。
千里迢迢候起居,家人日夕念双鱼。
到时早觅新安使,兼寄皆山樵者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林七洙)离家远行、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同时穿插了对家族荣耀和个人志向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四季变迁和旅途景物的描写,传递出浓厚的乡愁和亲情。

1. 开篇场景:离别与思念
诗的开头以“春雪飞”和“缝春衣”的细节,点明离别时间(初春)和游子的匆忙(酒未醉就要出发)。随后用“雁北归”反衬游子的南下,凸显孤独感。这里的“江东”“徽州”等地名,暗示路途遥远。

2. 家族荣耀与个人抱负
诗中提到“玉堂文献故家声”,夸赞林七洙出身书香门第,家族有显赫历史(如“少卿后”)。而“鱼佩金龟虎头绶”这类象征官位的词汇,则表达对他未来仕途的期许。但诗人也提到自己“诵诗三百未成名”,流露出对功名未就的淡淡遗憾。

3. 旅途艰辛与思亲之情
诗中细致描写旅途的漫长(“千里迢迢”)和孤寂(“夜火残钟楚关树”),并通过“沙头见月长回首”这样的动作,表现游子频频回望故乡的深情。最动人的是对亲人的牵挂:
- 用“故垄松楸不堪扫”暗指祖坟无人照料;
- “有泪空悲二弟殇”直接表达对逝去兄弟的哀痛;
- “家人日夕念双鱼”则从家人角度写彼此的思念(“双鱼”指书信)。

4. 结尾的温情嘱托
最后两句像家常话一样叮嘱林七洙:到了新安(休宁)要早点托人捎信,顺便代问“皆山樵者”(可能是共同友人)的好。这种琐碎的交代,反而让离别之情更显真实。

全诗精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宏大的家族荣誉、个人志向与细腻的亲情、乡愁巧妙融合。它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春雪”“雁归”“夜火”“残钟”等常见意象,配合“缝衣”“见月”“寄书”等生活化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游子漂泊的辛酸和中国人骨子里对“家”的眷恋。尤其是“多情更忆双亲老”这样的句子,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