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名将臧宫的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电扫风驱寇已平":形容臧宫打仗像闪电狂风一样迅猛,很快平定了叛乱。这里用自然界的雷霆之力比喻军事行动的快速高效。
第二句"雄心又向幕南庭":刚打完胜仗,臧宫又盯上了北方匈奴的地盘(幕南庭指匈奴王庭),展现了他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第三句"君王自守苞桑戒":转折点来了——皇帝却持保守态度。"苞桑戒"用桑树根系牢固的典故,比喻稳固防守的策略,暗示皇帝不想冒险扩张。
第四句"不侈边功纪汗青":皇帝不贪图边境战功来青史留名,这句暗含对统治者务实态度的肯定,也透露出对臧宫壮志未酬的惋惜。
全诗最妙的是对比手法:前两句展现武将的锐意进取,后两句揭示统治者的谨慎稳重。通过这种反差,既赞美了臧宫的军事才能,又肯定了国家稳健的边防政策。最后"汗青"(史书)的典故,轻轻点出历史评价的深意,让人回味。
徐钧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兰溪(今属浙江)人。以父荫为定远尉。宋亡不仕,金履祥尝延以教授诸子。精于史学,曾据《资治通鉴》所记事实,为史咏一千五百三十首。今存《史咏集》二卷,五代部分已佚失。事见本集附许谦、黄溍、张枢序,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有传。徐钧诗,以《宛委别藏·史咏集》为底本,校以《续金华丛书》本(简称金华本)。